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424





  铜环三六打小在山寨里长大,真没下过田。听老邵这么说,忍不住心里也痒痒的,很想等到这田收获的时候,也感受一下老邵所说的这种“满足”。

  而老邵每次临走的时候会特地包上一包土,说是要带回去找桂教员化验土壤的酸碱度——铜环三六和他的同伴们一样懵,心想他们是不是在寨子里待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外头的变化都不了解了。土壤的酸咸度?土地还分酸的和咸的吗?

  铜环三六和他的同伴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四个时辰左右,他们都不觉得太辛苦——毕竟是当过山匪的人,以前能赶上十几里山路只为了抢一口吃的,现在天天有吃有喝,自然也没啥好抱怨的。

  然而他们最怕的,就是上识字班。

  胜利二村一千多名山匪,分成了三十个班,每个班每天都轮流上识字课。上课的时间不定,有时是一早上就去上课了,有时则是忙了一天快累散架了,被军官们赶去上课。

  至于识字的目的,过来上课的教员一上来就讲清楚了:“我们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为你们进行文化课教育,以便帮助你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前的错误,为你们改造之后的新生活竖立新标杆。”

  “通过完成文化课教育,你们将获得一定数量的改造积分。改造积分越多,你们提前结束服役的机会就越大。我这么说你们明白了吗?”

  教员一提出提前结束服役,班上立即炸了锅。

  “真的吗?教员,这是真的吗?”

  “我被判了终身苦役,也能……早点出去吗?”

  “终身苦役也是可以的,在争取到一定改造积分之后,你们的案底与现阶段的表现将得到重新评估。达到标准就可以减到十年,十年的可以减为八年,以此类推。但是获得改造积分是必要条件,如果一分都没有,无论你们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法获得减刑的。”

  带着希望,不少改造对象开始认真对待识字班。但以前一向喊打喊杀,现在终日劳作,这些糙汉子与读书识字实在太格格不入了。好些家伙把每天半个时辰的识字班和课后作业看作是酷刑,甚至有人为此提出了逃跑。

  “要不……咱们逃吧!”

  和铜环三六一间寝室的改造对象趁睡前一刻钟的自由时间,将头凑在一处商量。

  “我也觉得,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每天脑子里跟浆糊似的,谁能记得那‘人口手上中下’?”

  铜环三六突然有点想翻白眼:——这难道不是已经记住了?

  “我瞅着这里管的也不是很严,晚上就这么几个值夜的。我们趁黑溜出去,谁也找不见,等到明天天亮,我们已经在十几里之外了。”

  这胜利新村的管理,确实不是很严格。晚上到时间统一熄灯,熄灯之后就只有几个士兵在外头巡查。新村里说过要安什么“沼气灯”,一下子勾起了铜环三六的恐怖回忆。但是“沼气灯”目前还没有安装起来,新村里夜间依旧是火把照明。

  几个年轻的改造对象将几种“跑路”的方式都拿出来商量过了,大家头凑着头想要做个决定。

  “三六,你怎么说?”所有人来征求铜环三六的意见。

  “我舍不得。”铜环三六说了老实话。

  “有啥舍不得的?”旁边一个少年伸手在铜环三六手臂上重重拍了一记。

  “舍不得食堂。”

  铜环三六说了这一句之后,宿舍集体陷入沉默——很明显,谁都舍不得食堂。

  胜利新村的食堂师傅简直是太神了,做出来的吃食和原先他们寨子里那些胡乱做做的厨子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据说这些食堂师傅是村子里专门从桃源寨礼聘来的大师傅,做的一手好菜不说,还会用一些意想不到的调味,让铜环三六他们能够连吃十几天,没有一道菜是完全重样的。

  近来天气转冷,新村晚上也没有那么宜人了,有时会让人冷得睡不着觉。食堂就给铜环三六他们做了一道名叫“部队锅”的夜宵,一口大铜锅,架在炉火上,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各种各样杂菜、珍贵的肉类和下水,时常还往里面打上鸡蛋。那汤汁是红彤彤的,味道也很辛辣。食堂的师傅往锅里下着米粉,米粉一熟就捞上来,舀上汤汁分给每个人,人手一碗,铜环三六呼噜呼噜地吃着,当真能体会到以前从未体会过的快乐。

  此刻,一想到这个食堂,一想到每天劳作之后能有一口暖心的吃食,铜环三六就不想再奔波远遁,相反在这“胜利新村”服役就服役吧!

  反正他已经认命了。

  *

  如果贾放知道他费尽心思,保下来的这些山匪“改造对象”们,竟然因为受不了识字班就策划着要逃跑,估计他会被直接气傻;

  但如果他知道这些人也同样为了食堂的那一口美食,就忍住了没有跑掉,估计他会哈哈大笑三声——果然这“深夜食堂”的魅力是无穷的,谁都不能抵御。

  第177章

  贾放将山匪们安置在胜利新村,最原始的动机自然是想利用这些年轻的壮劳动力。

  但既然利用了这些劳力他就得对这些人负责,良好的卫生习惯、营养且美味的伙食,以及教授文化知识,都是贾放打算为他们“负责”的方式。这些山匪早年间毕竟都是误入歧途,从现在开始改造,未必便没有希望改造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从两个村子的初步建设情况来看,贾放做的这些安排是相当成功的。新村刚刚建好的两旬里,改造对象们迅速清理开垦出不少土地,日常生活秩序井然——最让人吃惊的事,二十天后,清点人数,竟然一个不少,一个都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