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346





  刘立兴怔住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不进自己家门,却在自己邻居家待着,让邻居过来找自己?

  但他不傻,马上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掩人耳目,不让刘家族里知道。

  看看人家,想得有多周到!——刘立兴心头立即又兴奋起来,马上双手一拱,冲郑伯宜纳头拜了下去,大声说:“求郑先生指教!”

  *

  刘家几个族老面对刘名化,吃惊地问:“立兴那小子竟然把他老娘和妹妹直接带回家去了?”

  刘名化无语地点点头:“之后他老娘就带着闺女走亲戚去了。”

  刘士翰皱着眉头:“刘立兴娘……一个寡妇,当年走投无路的时候求到族里来的,怎么就有亲戚可以投靠了?”

  他看看刘士林,刘士林也觉得可疑。

  刘名化赶紧解释:“已经回来了,已经回武元了。只不过……说是路过桃源寨那座养蜂场附近被蜂子蛰了脸,现在脸肿得不能见人,成天在家养着。”

  “被蜂子蛰脸?”这都叫什么事儿?——刘士翰刘士林两人相对皱眉,都觉得此事太不可思议了。

  “回来的时候侄儿媳妇去看过,身条、打扮都对得上,必定是刘小妹,就是脸一直蒙着没法儿见人。”刘名化补充。

  “立兴之前有见过什么人吗?”刘士林严肃地问。

  刘名化摇摇头:“无论是在县衙里还是他回自己家,都一直有人盯着,从未见过任何可疑的人。”

  刘家两个族老这才略放心,一个吩咐:“继续盯着,赵家要是提亲,就先拖上一拖,不要把那小子逼得太紧。”

  另一个则叮嘱:“名化,最近这一段时间一定要小心,要看紧立兴——他是见过族里那本鱼鳞册的。他一说出去咱们阖族可就完了。”

  刘名化晓得此事关系重大,连忙应下:“侄儿省得。”

  刘士林与刘士翰相互看看,一个说:“就在这几天了!”另一个说:“贾大人有什么招数,这时要是使不出来,可就真来不及了。”

  刘家发动了上百名子弟,跟随刘名化和县里的县吏一道丈田,有原来那本鱼鳞册的“帮助”,新鱼鳞册的编制很快就将完成。有了新的鱼鳞册,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整个武元县每年每户的粮赋就相当于定下来了。

  如果贾放认可了这本新的鱼鳞册,那么他带着袁化在武元县所做的一切,清理县吏,推广文凭,就都没啥意义,和笑话一样了。

  刘家人显然都不觉得贾放会让他们这样轻轻松松地收完今年的秋赋。

  但他们也想不出贾放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来改变眼前的现状。

  第146章

  鱼鳞册重新编制完成之后,武元县今年的秋赋已经堆放在了县衙的库房里。

  事实上,武元县中因为今年铺开了“丈田”的工作,田赋计算的税基并未完全确定,因此刘家事实上还未向县中那些种粮的小户收上一粒粮。但刘家作为“包征”的责任人,必须要在指定日期之间,将粮赋装到县衙的库房里。

  刘名化表情严肃,目睹县衙的几个库夫一斛一斛地将未脱壳的稻谷装入库房。这些纳入库房的稻谷之中,还包括了一成五的粮耗——这些粮耗不会送入永安州,而是会留在武元县,作为这些县吏的俸禄粮米。

  偏生在这刘名化面前,一群年轻的县吏还在嘻嘻哈哈地“踢斛”。他们显然不是专业人士,有时甚至能将斛踢倒,将米洒了一地,只能重新来过。

  刘名化看得心里暗暗摇头,心想天下怎会有这么幼稚的人,竟这么好哄——县太爷明明只是把原本就属于你们的东西倒了一倒手,然后说是朝廷给你们的而已。

  然而他却不知道,在这些年轻县吏们心里,朝廷给的和自己暗暗伸手拿的,还是有很大分别,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这些粮,其实是刘家和武元县一些种粮的大户提前“垫付”的。按照“包征”约定俗成的规矩,刘家往县衙里送了多少粮赋,也就会从民间再收多少粮赋上来。到时候这些“粮耗”和“淋尖踢斛”之类的把戏,刘家也将全套在百姓面前演一遍。

  到时还不是一样?——刘名化暗暗地想。

  也不知耗了多久,这边秋赋全部入库,将于九月十八启运,送往永安州,九月廿八之前必须运到,否则县令当年的考评会受到影响。十月初一,整个永安州的粮赋就会一并运送上京,如果这时日误了,知州今年的考评也会受到影响。地方官由上至下,没有一个人敢轻视这征粮之事。

  刘名化检查了县库,然后在库房账上签押。这武元县的秋赋就算是得了。

  之后则是刘家按照新得的鱼鳞册上记载着的各家田亩,重新计算各农户需要缴粮的数量,然后从各处把这些粮食再收上来,填回刘家自己的库房。

  他刚刚离开县库,就看到刘立兴一路小跑过来,凑近了告诉他一个消息:“叔爷爷,我见贾放贾大人命袁老爷准备了大量的空白地契,现在都放在府衙里。”

  刘立兴自从上次将母亲与妹妹接走之后,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比正常,令刘名化挑不出来什么毛病,只能把这个侄子当了左膀右臂,带他一点点熟悉县里的钱粮事务。

  这时刘名化听了侄孙的传讯,觉得对方实在是大惊小怪,摇摇头说:“这太寻常了。要知道,咱们这才刚刚丈过田!县里按照新丈的田产发放地契,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