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281





  老姚的水泥厂烧出的水泥,质量上佳,而且水平保持稳定。贾放想,现阶段哪怕出现垄断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垄断的人,是他贾放的自己人就好。

  “老姚,各方出资之后,你这水泥厂就会组建一个股东会,各个股东按照他们手上出的份子掌握一定比例的投票权。如果超过一半的股东投票不让你管这厂子,理论上他们就有权不让你管这厂子,毕竟他们是出了钱,意味着他们拥有这厂子超过了一半。”

  老姚被贾放描绘的前景吓住了,颤声问:“那……那该怎么办?”

  贾放笑着安慰他:“不要紧!因为我也会往你这厂子里投钱,会保证你手里的股份和我加起来,刚刚好超过所有人的一半。”

  *

  老姚的水泥厂开放出资入股的消息一传开,便在桃源寨引起了轰动,但凡现在手里有些闲钱的,都相中了老姚的生意,都想往里头投钱募股。毕竟这烧水泥的生意,成本很小,需求量又极大,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一本万利。

  但是老姚那边只开放了四百九十两的出资额,以十两为单位,招募寨子里人入股。

  “咋还有零有整的呢?”听说了这个金额数量之后,不少人都很好奇。

  “说是老姚以现在的砖窑、瓦窑和水泥窑折成了股本,他占了二百六十两,贾三爷出了二百五十两。总共要募一千两,可不就剩下四百九十两了吗?”

  “嘿,这老姚,先前怎么跟他说他都不肯,谁知道一掉头就去找了贾三爷。”乡民们听说,齐齐开始鄙视老姚的“口是心非”,但这话他们都不敢在贾放面前抱怨,另外他们谁也出不起二百五十两。

  “出十两,就相当于是得了水泥厂一分(1%)的股份,将来水泥厂分红,就可以按份得到一分的红利。”金融办的人这样向寨子里的人解释。

  “那俺出二十两,可以让俺家大小子去水泥厂得份差事吗?”

  老涂摇着脑袋:“不行哦!水泥厂现在招工都要走正式流程,不是说你是股东了厂里就一定会聘你家的大小子。”

  “不过你家大小子真的是踏实肯干的话,直接去招工处就行了。那边会看合不合适的。”

  “那……找老姚有用吗?”

  老涂遗憾地道:“没用,老姚现在不管这些。你们也都知道吧,老姚待人总是拉不下面子,所以你们荐的人他都不好意思不用,就干脆把这差事交给他大儿子了。大姚那脾气,你们都懂的……”

  听说大姚管人事,乡民们都有点儿悻悻,但也有人打听了水泥厂的待遇之后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也有人不死心,拉着老涂问:“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都出了钱,这厂子里的事,连说句话都不成?”

  老涂呵呵笑着说:“只要你得了一份厂子里的股份,就是厂子的股东,将来分红就会给你分一份钱。每年厂子还会开一次股东会,邀你前去,说一下厂子的情况,盈利几何,分多少红。你要是急着用钱,手里的股份也可以转卖给他人,到我这儿来登记一下就成。”

  “但是啊,你一定想要插手厂子里的事儿,那十两银子一分股是不够的。”

  “你得想办法凑够五百两银子的股份——注意哦,这外头拢共只有四百九十两。除非你能从老姚或者是贾三爷手上买一些股份走,才有希望凑够。”老涂态度非常和善地解释。

  “那出钱有啥意思?不出了!”不少人听着憋气,转身走人。

  老涂也不在意,继续向其他人吆喝这些“股份”:“我这儿有水泥厂的账目,是招商办和金融办的人帮忙做的,保管准确哦!在老姚那儿投十两银,按照水泥厂现在的利润,预计五年左右能收回来,往后就是净赚——”

  桃源寨的人也不傻,各家有多少闲钱,准备怎么利用,心里都有一笔账。权衡之后,有的果断出手,有的决定放弃。但总之很快,所有四十九份的“股份”都卖了出去。据说是贾放一人投了将近三百两银子的事刺激到了大家,众人都觉得,跟着贾放投,没错的……

  贾放得到了股份制水泥厂第一次募股成功的消息之后,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个时空的人们也都是很有投资眼光的。原本他还盘算着,如果这些股份卖不出去,他就只能自己把股份都吃掉——这样听起来好像有点丢脸。

  至于他为什么一定要尝试在这个时空里推行现代的公司制度,主要是贾放认为:桃源寨的乡民们大多是到这里才认识的“生意伙伴”,然后联手搞企业,三村食堂是这样,锦花纺织厂也是这样。

  这些企业的成员并不是依靠家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而纯粹是在自寻出路期间,大家一起联手创业。

  引入现代管理之道有利于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矛盾与摩擦。

  另外就是贾放相信他麾下的这些企业都有能力做大。等它们做大了,再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理念,到时又会阵痛,倒不如现在就开始着手。

  贾放路过金融办的时候瞅了一眼放在这里公示的水泥厂账目。其实他选水泥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泥厂一直都有小余帮忙做账,财务状况一清二楚,才有今天第一个试行股份制的机会。

  他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还觉得挺得意的。

  *

  疯狂地忙了一阵桃源寨的发展建设以及平南节度使的公务,贾放终于回到了大观园。贾代善也通知他,时间差不多够了,可以在相对低调的前提下出门在京里转转了。

  贾放也确实是有需要出门的——他要去的地点自然是百工坊。

  上次他从百工坊顺了一只高倍的放大镜,为此指点了一下百工坊的工匠到底该如何做玻璃。现在他再来百工坊,出了看看玻璃的进展之外,就是想替张友士订做一枚“显微镜”,以及透明的“培养皿”若干。

  玻璃向来都是穿越者的利器,但是贾放还是选择把这“利器”拱手让给了百工坊。因为他认为百工坊的工业基础更好,做起来更容易。

  与其他指挥一群没有基础的乡民磕磕碰碰地试做玻璃,倒还不如把这交给既有技术、又有工具的百工坊匠人。

  这次贾放来到百工坊,立即拿到了他想要的“培养皿”——各种大小的透明玻璃小盅。这些玻璃小盅的质量很好,气泡很少,只是颜色有些发绿,不够纯净。但在贾放看来,已经非常出色了。

  显微镜则比较复杂,镜面玻璃都是特种玻璃,需要保证清晰度与焦距。他估计百工坊还需要琢磨一阵,因此只是留下了图纸和要求,让工匠们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