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233





  贾放不稀罕什么官职,但是真的能给辖内的百姓做点好事,却很容易让他感到满足。

  “很好,这芦雪广,我单方面宣布,对应的就是美食街了!”贾放自己对自己给出了答案。

  但是他新接手的两件工程:红香圃和缀锦楼,又对应什么呢?

  贾放大致看了一下方位,发觉这两座好像都在右岸,也就是青坊河的对岸。

  看来,发展的步子迈得很大嘛——一下就“过河”了。

  贾放暂时先将桃源寨这里的“镜像”放下,回去把大观园那两项新工程做完。

  *

  大观园里,双文带着工匠和小工们检查了红香圃和缀锦楼的现存状况,很快得出结论:红香圃那一座面阔三间的小敞厅,保存状况相对良好,应当很快能够修缮完成;而缀锦楼则相对麻烦些,小楼的支撑结构出了些问题,修起来有些麻烦,可能需要拆掉从头再建。

  贾放听了双文的结论,自己再去检查,回来时满脸笑容,告诉双文与工匠们:缀锦楼不需要完全拆掉重建,而是应当在一旁做一个辅助的支撑加固结构,然后把出现问题的梁柱换掉,将改修的全部修复。

  修复之后,再把这个支撑结构拆去,这样虽然费一番功夫,但是绝对比整个拆掉重建来得省时省工。

  “三爷,您真是高,实在是高!”工匠们听了贾放的解说,一个个都伸出了大拇指,不管是真夸还是假夸,他们都说没想到一位国公府的少爷,竟然能提出这样精妙的法子。

  贾放登时笑:“你们也别尽恭维我了。想当初我带队修古建的时候……”

  打住,赶紧打住,不能再往下说了——贾放打个哈哈,顿时把话题岔开。

  不过既然红香圃的修复进度会快一点,贾放打算好好看看,这红香圃在桃源寨究竟能映射出什么样的功能。

  第101章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自御驾巡园那次,京中下了一场大雪之后,天气又冷了几日,终于渐渐和暖起来。沁芳溪表面的浮冰渐渐都消了,两岸的绿柳生出新芽。一场春雨下过,潇湘馆前前后后生出了好些春笋,尽数叫福丫带着几个府里的家生小丫头掰了去。

  这些笋,一半丰富了荣国府的餐桌,另一半则送去了孙氏在城南的作坊,看看能不能腌成酸笋。如果能成功,这世上便又多一件味道“奇特”但又叫世人离不了的食材。

  荣宁二府接驾之后,贾放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虽然荣府里一直有传言,说他修的园子和他那日的表现,并未惊艳到让荣府得到什么好处。至少御驾回宫之后,便对这次巡园只字不提,仿佛人压根就没有来过一样。但是贾放不在乎。

  经过接驾这一次,他的心态已经完全放平了,他修这座园子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旁人。旁人说什么,皇帝怎么看,都不在他的考量之内。

  这日他早起,惯例在小院和水井之间做了往返负重活动,又去大观园内跑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小院里冲了一把澡。孙氏已经把大厨房送来的早饭热过一遍,送到贾放面前。

  贾放一瞅,惯例是粳米粥,另外还有一小方蒸制的千层油糕。他尝了一口粥,皱皱眉头,问:“甜的?”

  孙氏点点头:“加了牛乳和糖。”

  贾放不是甜党,但是他在这个时空里吃甜食的机会极少,陡然吃上一口甜粥,温热的甜味裹着奶香,味道还挺不错。

  他又瞅了一眼旁边碟子里的千层油糕,见到白白胖胖的油糕上面点缀红绿丝,于是又问:“也是甜的?”

  孙氏点头:“这千层油糕,是用猪板油和糖腌制,腌成糖板油丁,然后一层糖油一层面,足足做满六十四层,再上锅蒸制,做出来的油糕。”

  猪油和糖做的……难怪那么甜美丰腴。

  贾放记起这在他那个时空好像是一道南方名点,于是问:“怎么,府里是又请新厨子了吗?这像是南方的点心。”

  孙氏立即纠正:“咱们一大家子都是南方人,府里的厨子做这些原属应当。这道千层油糕,是老太太在时最喜欢的一道。老太太去了之后,史夫人当家,这些就不怎么做了。”

  贾放:……忘了贾家祖籍金陵了。

  “那如何又把这些吃食重新拾起来了呢?”贾放问。

  孙氏脸色稍许有些古怪,道:“是因为最近京里的糖价便宜。府里一下子买了不少,厨子便偶尔做了一次南边的味道,勾起了国公爷的昔日口味,便叫厨房多做一些,让府里人都尝尝。”

  贾放:……敢情是因为糖价便宜了呀!

  不过,糖这样东西,在古代确实是奢侈品。就拿桃源村来说,以前他们整天都在为了吃盐而发愁,因为盐是必须品,没有钱买盐,一村人就都没力气下田。

  但是糖就不算什么了,桃源村几乎没有人买糖,娃儿们几乎没见过成块的糖,更别提用糖做的点心。

  贾放在桃源寨曾经亲眼见过一群孩子摘下路边的野花,然后把花心单摘出来尝那里头的一点点花蜜。他也见过有乡民在山间找到生着的野甘蔗,就砍了带回来,削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分给村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捧着小小一截甘蔗嚼个不停,脸上都笑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