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208





  双文也看见了卷轴上这两个字的批注,以及贾放一脸无奈的表情,忍不住掩口微笑,走过来冲图卷上看了两眼,突然问:“三爷因何说这是芦雪庵?看形制,不像是庵堂之类的地方。”

  双文受贾放的熏陶比较多,随便看见一座建筑,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形制”,面阔几间,什么顶什么梁。但她究竟是个本时空的人,对于不同建筑的用途都具有基本的理解。

  双文一下子提醒了贾放:这的确是个问题。

  作为一个读建筑的“红楼”爱好者,贾放以前也疑惑过,芦雪庵为啥要叫芦雪庵——大观园中明明已经有一座庵堂栊翠庵了,芦雪庵和栊翠庵重名,其实很无厘头。

  而这座芦雪庵在全文中只出现过一回,就是“脂粉香娃割腥诞膻”——湘云宝玉等人竟然还拿了一块鹿肉去烤着吃,这就更说明了这地界儿不可能是座庵堂了。

  再者双文说的也对,那芦雪庵依山临水而建,是敞亮阔达的所在,更加不像是礼佛的庵堂这一类的地方。

  贾放觉得自己要投降了,他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双文身上。

  这时双文又仔细看了看卷轴,问:“三爷,你说……这地方是不是该叫做‘芦雪广’?”

  说来也奇,双文话音刚落,留白处那“非也”两字,便慢慢消失于纸面,再无踪迹。

  第92章

  双文一下子说破了是“芦雪广”而不是“芦雪庵”,那卷轴上的“非也”两个字便慢慢消失。

  双文瞪圆了眼愣着神,贾放则在一旁赞她:“双文,你果然见多识广。”

  他现在已经想通了,确实应该是芦雪广而不是芦雪庵,后世人念到“芦雪庵”三个字的时候,可能都是给某个抄本上的错别字给骗了。

  在古代汉语中,卢雪广的“广”字,与后世简化为“广”的“廣”不是同一个字。按照《说文》,古时的“广”字,读“掩”字的发音,是一个象形字,只要看看字形本身就晓得,这就是一座建筑。

  古时这个“广”字其实是指傍岩架屋1,对于依山临水的芦雪广来说,这种建筑形式也是符合其名字含义的。

  但是后世已经没有用“广”字称呼的建筑,所以贾放也不可能想到“芦雪广”这个地名。

  至于为啥后世各个抄本都用上了“芦雪庵”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某个抄本的抄写者见到了“芦雪广”,下意识地认为“广”字应该是“廣”字,而后来再抄写的人又因为字形相近,抄成了“芦雪庵”,才让贾放闹出了之前那个让卷轴非常愤怒的“乌龙”。

  “双文,你还真是我的‘一字师’。”贾放诚心诚意地道谢。

  这时双文也终于明白过来,惊喜地说:“哎呀,我就是蒙了一回,竟真的给我蒙对了?”

  *

  第二天,贾放便带人去大观园里勘察芦雪广的现状。芦雪广在沁芳溪的对岸,贾放带人穿过日前双文带人修好的那座折带朱栏板桥,又绕着堤岸转了一大圈,终于来到了芦雪广所在的位置。

  很好找,因为这里有一大丛芦苇,冬天里万物凋零,唯有芦花胜雪。不知怎地,却仿佛给了这芦雪广带来了几许孤寂凄清的气质。

  贾放带着双文、工匠和几个小工,来到芦雪广勘察建筑本身的状况。但出乎他的意料,芦雪广保存的情况相当不错。

  临水而建的几间房舍,就盖在河滩上,芦苇丛中。虽然年深日久,但是却没见有多少损坏。

  贾放第一件事是检查建筑结构,先去检查了地基是否稳固,得出结论那地基是建在河滩以下的实地上的,打得甚是牢靠。然后他再去检查屋内的梁柱是否完好,刚一进屋,便发觉地面整体抬高了一截。

  贾放登时笑了,道:“早知道的话,早两天修好这里,就能让小工们搬到这里来住。”

  几个小工都不解其意,顺着贾放的指点过来一看,纷纷摸着头笑了——他们在芦雪广外发现了地炕的痕迹。看起来整座水边建筑的地面以下都安着地炕的烟道,也就是说,这里整座房屋,都建在炕上。

  而大观园里之前建的那些简易活动房,因为天气太冷,无法住人,贾放才做主,让他们搬到荣府的仆人院里去挤着的。

  但在这芦雪广,将地炕一烧起来,多冷的天都不怕了。

  冬日里脚底暖炕一烘,或临水垂钓、或临风赏雪,滋味别提多妙了。

  贾放四下里检查过,把匠人和小工们聚在一起,拍着手给他们鼓劲儿:“这是截至目前为止,最容易的一座建筑。”

  登时有人嘀咕:“最容易吗?上回那板桥已经够容易的了。”

  贾放“哈哈”一笑,道:“这难度越来越低你们反倒不乐意了?”

  大家一听,全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目标是——”

  贾放照例开始了工程项目开始之前的演讲,他说到这里,顿了顿,工匠和小工们就一起接口:“修旧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