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206





  贾放恍然大悟:墨斗是祖师爷鲁班发明的,敢情大家伙儿还没忘了祖师爷转世的那个梗呢。

  到了除夕这日,贾放还未开院门,先洗漱完毕,然后将双文请到正屋内让她坐下,自己则带着福丫向双文行礼,恭贺双文的生辰。孙氏坐在双文身边呵呵直笑。

  “三爷,您怎么会知道?”双文忍不住红了脸,她在人生的前十几年中极少享受这种待遇。

  “福丫告诉我的,我听说了只替你觉得亏得慌,才出生第二天,已经都两岁了。”贾放开双文的玩笑。

  这个时空记岁数的方法便是如此,永远按照虚岁来记,像双文这样,年三十生辰的便特别吃亏——像双文明明才刚刚过了十七周岁生日,赶明儿她就变成十九岁了。

  开过双文的玩笑,贾放这才把要送给她的东西取出——那是他亲自做的一枝鸭嘴笔。在这个时空里,贾放自己动手,做了不少绘图工具,制图板和上面的卡尺都是他自己做的,双文也在用。

  现在他自己做出了一枝鸭嘴笔,笔身是一枚短而细的杆,笔尖则是由两块近乎平行金属片做成的尖端。使用时在金属片之间用液管滴上一滴墨水,墨水根据毛细原理慢慢渗出,落在纸面上,便是线条。两金属片间的距离可由螺丝调调宽或是调窄,从而划出粗或细的线条。

  贾放没有选择研制钢笔,而是选择做了这样一枝鸭嘴笔,是因为对于工程制图人员而言,鸭嘴笔比钢笔更加方便。

  贾放送出他的礼物,并且讲解了使用原理之后,双文便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能把这支鸭嘴笔用上。她说:“这还从未有人送一枝绘图用的笔贺我生辰。”

  贾放也笑:“期待你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孙氏与福丫两人在一旁是看傻了:这一老一小自打双文住进这个院儿,就一直在猜测这俩会不会生出什么火花来。但时间久了竟没见两人之间彼此有任何特别的意思。

  双文会为贾放“打掩护”,贾放也会在双文遇到危难的时候巧计周旋,两人的关系不可谓不好。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弟。双文对贾放一直颇为照顾,贾放对双文也不遗余力地支持。

  孙氏瞅了瞅福丫,小丫头在贾放身后耸了耸肩,两人同时摇了摇头。

  贾放和双文这才察觉这一老一小,顿时都无奈地笑起来。

  于是贾放跳过双文,来到孙氏面前,也是一样拜了两拜,然后递上了一个信封。

  “这份薄礼,谢过孙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照顾。”贾放微笑着说。

  孙氏心中疑惑,伸手拿起手边桌面上搁着的“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从信封里取出一张契纸,慢慢地读着。

  这“老花镜”也是贾放从百工坊的高手匠人那里得来,孝敬的孙氏。但因为阖府都没人见过,孙氏平时总是很小心,只在自己院儿里用,而且只有在没外人的时候才会戴上。

  “放哥儿,这是……”

  孙氏激动地抬起头,声音也有点儿发抖。

  “这是我孝敬您的一个小作坊。不用您亲自操劳的,里面的管事和伙计都已经配好了,只要您偶尔过去检查检查,指点指点他们就行。”

  贾放送给孙氏的,是一个城南的小作坊,专事生产酸菜、泡菜、泡椒、各种辣酱……致力于为这个时空的饭桌上多添一点儿味儿。

  “铺子里销路您也不用愁,大头都是销到大哥那间酒楼里去的。另外,大哥在酒楼跟前还替您张罗了一个小门脸儿,那里也往外卖作坊里的产品。往后这作坊里的进项,绝对让您不愁吃,不愁穿,子子孙孙,也都不愁生计。”

  “您年事已高,以前侍奉了老太太那么多年,后来又照顾我这好些年,往后您千万别再操劳,安心颐养天年吧!”

  贾放说完,孙氏没见露出什么喜色,过了片刻,反而摘下了老花镜,伸袖子去擦眼泪。

  “老太太早就说过,放哥儿是个孝顺的。等我到地下见了老太太,我也会这么告诉她。放哥儿把我当她似的一直孝顺着……”

  孙氏落了几点泪,这才抬起脸,把那信封捧在心口,盯着贾放说:“放哥儿一切帮我想得这么周到,我若是再拒了这好意,那我就真的是矫情!”

  双文在一旁凑趣:“谁说不是呢?您亲手制出来的那些小菜,谁尝了不说好?但我们也不能为这口舌之快成天来麻烦您。现在这样,您也省心,我们也能尝到那些美味。”

  孙氏点点头,说:“是这个理儿。我老婆子一天天的,精力不济了,干不动那些活计,但总可以指点指点年轻人。这些小菜原本不是什么金贵东西,说来这主意也都是三爷想出来的……”

  双文来得晚,还真的不知道孙氏亲手做出来的,各种各样风味的小菜,是贾放想出来得主意。她忍不住惊讶地抬眼看看贾放,贾放耸耸肩,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算是求双文替他保守秘密。

  好吧——双文心想,可见这位是个真正的“吃货”了,总能想出旁人想不到的吃食,食材都不算惊艳,不是那等山珍海味,却偏偏叫人离不得这些个味道。

  安顿好了自己院里,贾放照例与荣府子弟一道去荣禧堂拜见父母,然后再随父母一道前往宁国府贾氏宗祠,祭拜贾氏的祖先。然后便是守岁与拜年。

  过去的一年,虽说有些波折,但荣府总算是四平八稳地过来了。新的一年在爆竹声中到来,正月初一,惯例是贾府阖府上下相互拜年,下人们给主人磕头领赏。

  贾放不喜磕头那一套,但却没忘了给他的小厮赵成、李青松都包上了大红包。除了这两个小厮以外,百工坊的二十个小工也没有回去,而是留在荣府里过这个大年,自然也人人收了大红包,一个个都欢喜之至。

  贾放听说百工坊的任掌柜说起过,这二十个小工多是百工坊的工匠收养的孩子,多半是工友留下的后人,无父无母,百工坊就是他们的家。年节时即便让他们回去,也不过睡在大通铺上大家闹一宿,体会一下无人收留的冷清。

  贾放出于这个原因,就把他们留下来,托赵成之父找了一间荣府供小厮们住的院子,让二十个小工在院子里先住下来。

  随后,贾放丢给他们一摞识字课本。

  “不明白的,可以问你们双文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