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159





  如果亩产达不到一百斤,立即取消种植资格,田地转交其他愿意耕种水田的农户。

  村民们听各村村长传达了贾放的意思,各自聚在一起商议:

  “贾三爷说得对,这确实不是佃农。哪有种的越多,交得越少的佃户?”弄明白了贾放的意思,那些种地老把式立即来了劲儿。“这明摆着就是,谁侍弄庄稼侍弄得好,谁就能种这些地!”

  “瞎掰——你瞅瞅那条件,有谁家种地亩产在两百斤的?一百斤就顶了天了。依俺看,那小伙把话说得漂亮,实际还不是在哄咱们?”

  “你自己不会种地,就别来说这种风凉话!”立即有人反驳,“俺们刚来时就打听过了,这里的水田,都是种两季稻,两季稻你懂吗?”

  “是呀,一季稻的亩产一百斤,两季不就两百斤了?就算是偶尔有田地肥力不行,要休上一休,各处轮流,均摊下来这一百五十斤的亩产是稳的。”

  “你种上一百五十斤的亩产,只交三分之一的地租,这么便宜的地,到哪里佃去?”

  “是啊,而且听这桃源村的人说,他们这儿真真有一位好把式,在琢磨着种三季稻。你想想,都三季稻了,你亩产还到不了两百斤?”

  持“怀疑论”的人登时无话可说。

  但是这两百斤的“标准”,也确实作为一条红线,筛去了不少庄户人家——这些人家要么是确实不很擅长种田,要么就是壮劳力因为之前的疫病病倒了,需要再好生将养。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庄稼把式,但是庄稼把式人口太少,独户,或者是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就一个顶梁柱的,担心没法儿一口气侍弄五十亩田。

  最终贾放还是留了个口子,准许两户人家作为同一个“种植户”,共同申请耕种一份田地。

  八百户人家,大约有一百六十户成功申请到了田地,顺利地拿到了“种植证”,并且在鱼鳞册上完成了登记。

  所有拿到“种植证”的人家,都郑重介绍给了老邵和其他桃源村的庄稼把式。从此大家可以一道交流种地的心得,桃源村还会向种植户们提供稻种。

  种植户们原本就有信心,绝对能种到一百斤的亩产,再看桃源村那边提供了许多协助,更加不担心了。

  没能成为“种植户”的新移民也来不及悲伤。因为桃源寨马上进入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之中。

  这时正是农闲,地里的活不重。即便是种植户得到了土地,也不过是平整平整、追追肥,静待来年。而在各村规划好的宅基地上盖房子,在冬天雨季来临之前搬离那简易活动房,避免潮气侵蚀,才是最要紧的。

  贾放信守他的承诺,给每个新移民家庭发了一笔“安家费”,让他们能够从桃源村村民的手里购买粮食。

  很多村民等不及贾放继续按照承诺发放那笔无息贷款/住房贷款,得到了建房的许可之后,就先撸起袖子开始打地基——他们的想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粗活累活先干起来。

  然而贾放的第一笔无息贷款,发给了新余村一户姓汪的人家,并且颁发了桃源寨第一份“生产经营许可证”,允许这户汪姓人家在青坊河下游选址,建一座砖窑,专门烧制建房用的砖头和瓦片。

  等到这份“生产经营许可证”一发,不少土著和新移民才如梦初醒:原来商机在这儿。

  但这户汪氏祖祖辈辈都是烧窑的和砖瓦匠,手里捏着技术,别人就算是眼红也学不来。当即有人跑去汪氏那里要当学徒,当小工。汪氏家主心知在短时间内砖瓦的需求量一定会暴涨,于是来者不拒,许了每个小工每天二十文钱的工钱。

  小工们拿着这二十文的工钱,却没什么时间去买菜买米做饭了。他们有些是拖家带口的,家里能给做一口饭吃。但也有人孑然一身,多半自己想了办法,在别处搭伙。

  这回是三村的一群妇人们自己一合计,拜托她们的村长出面,向贾放求了第二份“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村口支了大锅,淘米做饭,也兼做各色菜肴,都是大锅菜,量大便宜,三文吃饱,五文吃好。

  她们做出来的菜肴,都是余江风味,土著吃了新鲜,新移民吃了思乡。渐渐的,有些自家能做饭做菜的,也渐渐觉得还是三村的饭好吃,也时不时地过来买一些。

  于是“三村”的大锅菜越做越红火,人手也很快增加,从刚开始的几个妇人,一下子增长到了十几号人,连专门的采买、洗菜、择菜的职位都分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些妇人也确实有些经营头脑,她们请来了贾放,求这位贾三爷给她们的“大锅菜”题个字,算是招牌。

  “三爷,小妇人们就是想沾沾您的福气,若是咱们以后真的能做成一个店……”妇人们颇不好意思地说——想当初她们在余江的时候,可从来没想过要抛头露面地做这生意,经过了一番磨砺,到了这桃源寨,反而再没有这些顾忌了。

  “可以,当然没问题!”贾放对这种要求一向来者不拒。

  他拜原主所赐,书法还不赖,一落笔就是端正庄严的魏碑,刷刷地题上了四个字。

  众妇人也不大认得字,有一个稍许认得些的,便念:“三村……三村……”

  “三村食堂!”贾放豪气的说。

  第74章

  继砖瓦窑和“三村食堂”之后,几个村的村民都是创意频出,纷纷想出了赚钱的法子。

  但桃源寨的“创业”大潮很快遇到了瓶颈——寨子里的“钱”出现了问题。

  这并非是贾放食言,没能给村民们及时发放“创业贷款”,或者给他们提供“建房基金”,而是桃源寨重蹈桃源村的覆辙,再次出现了小额货币——也就是铜钱,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