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143





  “村里姜夫子和老邵都是识字的,他们最近都能腾出空来帮你。”贾放继续说,“对了,这本册子在你手里,你不妨写个条陈,将这预防血疫之术一条条列出来,写成建言。我替你找个途径,呈上去,拉一把天下受血疫之苦的百姓,也替你扬名。”

  贾放刚开口要张友士帮他写条陈的时候,张友士以为贾放想把自己当做幕僚一类的人物,起草文章,功劳算贾放的。

  但一听贾放说了“替你扬名”四个字,张友士才晓得自己误会了贾放,他眼中闪着无比热切的眼光,起身郑重拜谢:“多谢贾三爷……不,多谢贾大人提携!”

  虽然张友士这时的表现颇为功利,但贾放现在是用人之际,当下没顾虑这人会动什么心思,只管把任务一件又一件地布置下去。他也要看看张友士此人的能力如何。

  第68章

  张友士看起来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贾放把话放出来,他立即着手,与老邵和姜夫子三人各自分配了任务,马上开始推进人口统计的工作。

  统计主要以户为单位,登记户主和每户成员的信息。如有孑然一身,并无父母妻室子女的,也作为一户,被贾放命名为“单身户”,单独进行登记。

  在登记过程中,贾放从贤良祠里带来了很多上等高丽纸裁制的空白小簿子,簿子的封面统一印上了“户口簿”三个大字,封面的右上角还盖了一个编号。每本簿子的编号都是唯一的。

  张友士等人每登记一户,便使用一本户口簿,在簿子扉页上写下户主的姓氏,然后在接下来的每一页上填写每户成员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婚配与否等基础信息。

  与此同时,张友士等人手里也在登记一本“人口登记册”,上面的信息却比这户口簿上要多一些,多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特别技能、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宿疾之类。

  所有这些信息都填完之后,登记册由张友士等人保管,户口簿却是发到户主手里的。

  “这给咱做甚?”一个来自余江的新移民疑惑地问。

  “这是你们的户籍证明,有这东西,桃源寨就承认你们是这里的乡民。”张友士温和地解释。

  “哦……”移民们听明白了,可还是不明白这东西的权威到底体现在哪里。“俺们以前可不这样,里正承认咱是咱就是了。”

  “这里的规矩不大一样,你只有自己手持册子,而且册子在我们这里有留底,才算数的。除此之外,谁说了也没用。”

  听张友士说得严格,乡民们不仅咋舌:“这么严啊!”

  “家中有人口变动,生老病死,都需要到寨里来登记。”张友士继续解释,“娶媳妇嫁女也是一样,登记一下就行了。”

  “那要是张家的闺女嫁到了李家去,没出寨子,也要登记吗?”

  “一样要。张家登记一个户口迁出,李家登记一个迁入就行了。”张友士随口答,心里还有些得意。

  贾放一跟他说起这“户口簿”,他马上就想明白了该怎么运作。只要有了这户口簿和人口登记册,这桃源寨将近五千人口,一切就都在贾放的掌握之中。

  一念及此,张友士不仅对贾放生出佩服之心,心想这不愧是荣国公府的子弟,只一招,就能把所有人口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但是贾放要这样管理人口,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要抽人头税?

  张友士看了看自己在人口登记册上登记的内容,可不只有人丁的数目,连这些乡民们会不会打铁、能不能做木工,甚至妇人能不能纺织,会不会绣花都登记上去了。

  应该不只是抽人头税这么简单吧。

  张友士、老邵和姜夫子三人一同领了这“人口登记”的差事。但老邵和姜夫子身上都还有其他的差事,所以张友士一人的任务最重。

  但是他在三人之中,恐怕也是脑子最快最灵光的,在登记人口的时候,从新移民之中发掘了几个上过几天学塾,能写字会算的,立即把这些人都挑了出来,把登记人口的全部流程都教给他们,让他们帮着一起做,速度立时翻倍。

  原本贾放预计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的人口登记工作,不到五天就完成了。

  *

  在这五天里,贾放并没有出门“郊游”,而是在和陶村长、秦里正两人一起商议“桃源寨”未来的规划。

  在贾放看来,“桃源寨”和“桃源村”是有区别的。“寨”是当地对“寨堡”的简称。士绅阶层,在拥有了土地与领民之后,往往建立起独立的势力范围区域,在区域内推行自治——也就是当起了土皇帝。

  而一个寨子下面,则可以再分出若干个自然村。原本桃源寨只有桃源村村民的时候,寨与村是一体。但现在外界迁来了三四倍于桃源村的人口,要桃源村“吸纳”外来移民,显然有点儿不现实。

  “我的打算,是将余江迁入的乡亲们,分成四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是与桃源村平级的行政单位。”贾放对秦里正说。

  秦里正虽然不大懂贾放口中的“行政”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能大致明白贾放的打算。

  他点着头道:“三爷说的是正理。余江来的人,原本就差不多是四个里的乡民。”

  将移民们分成四个村,也就是把他们分成和桃源村规模差不多大的村落,这样大家规模都差不多,桃源村的土著面对新移民,心里上没啥太大的落差。

  谁知贾放摇摇头说:“不会按照余江的四个里分村。而是全部打乱重编。重新组成四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