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112





  贾放警觉起来了:大伯特地把他叫到大观园里说从前,还说到这园子原本的主人曾经提出过新观点和新理论……这是不是和他在园子中的发现有些关系。

  他每每想从父亲贾代善口中问出关于这园子的真相,贾代善都会以“身不由己”“改日再谈”之类的借口推脱掉。贾放察言观色,认为贾代善是确实不知道。

  但今天大伯贾代化来见他,却像是想要告诉他一些什么。

  贾放登时兴奋起来,问贾代化:“大伯,那庆王的‘新学’都有什么?”

  “有很多,比如,经世致用,又比如,格物致知……”

  贾放知道,经世致用本是明清之交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儒提出的观点,这一段历史,恰好是在眼前这个《红楼》世界里直接被“架空”掉的。

  而格物致知的理论,虽然可以一直上溯到《礼记》,但是后世对于“格物致知”的认识一直在发展,从郑玄到朱熹,再后来到王阳明,对于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都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到了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里所教授物理、化学的学科称为“格致”,也就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难道……这位庆王,真的把理论高度推高到了后世近现代的水平了?

  “除了‘新学’之外,庆王还曾大力推行过学塾、科举制度的变法,他主张学问必须于国事有益,经国济民,因此主张废除科举考试之中关于经义的大多数内容,而应加入各格致学科。他还曾当众宣称,哪怕是农学、匠人的各种匠术,只要是对国家有用,就应当纳入正规的科举考试体系之中,并据此授官。”

  “庆王的新学与变法,当时曾经掀起轩然大波,引来了朝堂上无数攻讦。但庆王丝毫不惧,他曾经在京中与几位当世大儒同时辩论,滔滔雄辩之下,曾经对方辩到哑口无言,当场吐血……说来也奇,他主政的十年里,虽然朝堂上风波不断,但是很多人后来都觉得,那曾是最好的十年……”

  贾放顺着伯父的话遥想当初,心中登时对这位庆王很是钦佩。

  他基本上能断定,庆王的“新思想”,应当与潇湘馆里的那座藏书室多少有些关联。庆王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并且能拿出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说明那个人曾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

  当然了,如果这书架只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与眼界提供相应的书籍,那么每个使用者都会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受到限制。比如这个时空的人就绝不可能拿到核工业发展史之类的书籍——因为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不存在的。

  “但是庆王主政,止步于十四年前,皇上复辟的那一日。”贾代化说起旧事,并没有什么忌讳,“在那之后,庆王主导的新学与变法便烟消云散,一切都回到了从前……”

  “放儿,皇上曾经在困顿之时,曾经在会芳园住了一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下旨意让你重建会芳园,其中之深意,不知你可明白?”

  贾放:“大伯,此前我是完全不明白的。但听您一说,我……”

  一瞬间,无数念头涌上了心头:所以这座园子,确实是皇帝本人交给自己修建的?皇帝自己也曾经在这园子里住过很久,所以也知道潇湘馆里那座藏书室的秘密?

  在庆王的新学与变法渐渐消失在记忆之中的时候,皇帝把这座园子交给了自己,这个举动还蕴含了深意?

  “圣上是庆王的学生。他一直认为,庆王的新学与变法,与这座园子密切相关,庆王之所以能够有那样的成就,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座‘仙园’。”

  “仙园?”贾放对此并不完全吃惊——这话他好像听过。

  “圣上将这座已经废弃的仙园交给你,自然是相信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才能让这座仙园恢复如初。”

  贾放到这时才突然感到异常震惊,他到现在才明白,皇帝是“特地”挑中了他,而且相信他和这座大观园的种种“奇迹”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伯父,我想问,昔日庆王的名讳,是否是——向奉壹?”贾放突然想起了这个名字。

  贾代化听见他的问题,登时眼神凛然,郑重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向奉壹,就是庆王本人的名讳。”

  说着,贾代化整了整衣袖,拱手向贾放拜了下去“放儿,大伯求你一事。你侄儿贾珍是个不成器的,必定保不住宁府的将来。但若真到了那一日,请放儿务必看在今日一言的份上,拉宁府一把,不要让宁府……败得太难看。”

  第57章

  贾放也没想到,桃源村的村民们口嫌体正直,说是没功夫送娃上学,但即便在夏收的农忙时节,还是抽空把村口那座吊脚楼给建起来了。

  村民们还搞了一个盛大的落成典礼,放了两百响从集上买来的爆竹。他们还请贾放为这吊脚楼起名字,贾放便当仁不让地给写上“潇湘书院”四个字——

  按照镜像空间的理论,他大观园里有个“潇湘馆”,桃源村就该有个“潇湘书院”——镜像嘛!

  虽然这理论也不怎么经得起推敲,但是贾放习惯了在大观园建一项工程,桃源村就有一项与之对应,这样也比较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至于娃们的教育问题,桃源村的村民与贾放达成了妥协:农忙期间,娃们晚上上一个时辰的课。大人也可以来听。

  讲课的人是陶村长从最近的镇上请来的一个姓姜的老塾师,是一个被艰辛的人生搓扁揉圆,快要被磋磨坏了的人物。

  隔壁镇上没什么人读书,也没有学堂,这老塾师一向只能去地主或是富商家里坐馆。但他坐馆的富商家近来被人骗了一回,折了不少的本钱,只得把塾师给辞了。

  陶村长捡了个漏,只用管住管饭的条件就把人请了回来,让他在书院后头住着。

  塾师用来讲课的教材也是现成的,贾放拿了一本《小学语文》过去,结果人家打开扉页,就变成了“蒙学经典”。

  贾放想想:可不是么?后世小朋友们学习的课本,不也是从前人无数的蒙学经典中总结经验,编撰而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