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77





  “这金银稻,只是因为众人的期待,价格就不可能跌下来。除非咱们把事情透露出去,说这金银稻实际就是新谷子和陈谷子混在一处。”

  所谓“金银稻”,正是将新稻和陈稻混在一处做成的。水宪这句大实话如果传扬出去,世面上的价格立即会大跌,因为新稻的价格也不过一百三十文,陈稻还要便宜。到时囤积了大量“金银稻”的大粮行,就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只不过……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用这招。”水宪用手指拨弄棋盘上两枚寒凉的棋子,“这样势必会伤到一个好人。是我拉他下的水,现在坑他,实在不够仗义。”

  正在这时,水宪的园子里响起脚步声。贾放与林如海都面露惊讶之色:他们来北静王府议事的次数多了,知道水宪的道童只在固定的时点出现,而且行动无声,不会影响他们这群人的雅兴。

  但现在显然是出了什么特别的事。

  果然,一个王府管事模样的人,急匆匆地进来,递了一封信给水宪。

  水宪揭封看了,那眉心立即拧起来,成了一个疙瘩。

  “京里,原本已经降下来的粮价马上就要涨回去——这次我们要和所有的粮行死磕了。”

  贾放:为什么会这样?

  水宪将信笺朝面前棋盘上一丢,洁白的纸笺落在一群黑白子之间。他依旧皱紧眉头,眼里隐隐有些怒气:“太子殿下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偏现在京里的局面一片大好了,他动上了手。”

  林如海瞅瞅水宪的表情,悄悄地把那信笺取了来,看了一遍,却露出大喜过往的神色:“太子殿下下令在东路也建流民营了,诏令四殿下亲自前往主持,荣国公从旁辅佐……”

  林如海念着念着,突然觉得不对,脸上的喜色倏忽全没了。

  “这么一来,那些大粮行肯定不肯再降价了呀!”

  贾放也在一旁点头:“一定应声涨!”他心里觉得太子许是好心办了坏事,诏令东路也建流民营的时机不对。

  东路既要建流民营,收容和西路差不多数量的流民,那就必须要储备足够数量的粮食。

  早先水宪的大部分存粮都拿去支援西路的流民营了;贾放从桃源村运出来的粮食,加上一部分水宪新近筹措的,已经与林如海刚刚从江南运抵京城的新稻一起,做成了风靡京城的“金银稻”。

  这会儿正是谁也没有余力去支援东路流民营的时候,太子却偏偏出了这么一道诏令。这一下,京里这些粮行一定会回头咬死原来的高价,再也不肯松口。

  甚至那价格水涨船高的“金银稻”,也会被这些粮行拿来做借口。

  太子此举,看起来是将赈灾救灾的重责大任交到了刚刚作出成绩的四皇子和荣国公肩上,可事实上也正是将他们推进了危险之中。

  试想,东路聚集了求官府赈济而不得的流民,如果四皇子建了流民营,手上却没有粮,饥饿的流民很容易演变成暴民,他们的怒气也势必发泄在承诏的四皇子与荣国公身上。

  水宪显然是气不打一处。他索性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四方亭里来回踱步,喃喃地道:“老二这一手实在是过分了……如果老三不退让,就相当于逼死了老四,罪自然栽在了老三头上;如果老三主动退让了,成全老四做出救万民的功业,也一样是因为他老二运筹帷幄,指挥得当。”

  “这真真是个好谋略,好谋略啊!”水宪气到极点,忍不住抬起头来,仰天大笑。寂静的园中处处回荡着他的笑声,笑声里也全是愤怒。

  贾放原本听不懂这些“老二老三老四”的话,林如海在一旁不断使眼色,他才明白水宪是在说这几个皇子之间的暗流汹涌。

  诏令一出,太子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反正就算是出了事,倒霉的也是他的兄弟,以及京城中和京畿东路数十万百姓跟着一起倒霉。太子却可以坐稳东宫,坐收渔利。

  贾放不蠢,但是他毕竟是学工科的出身,这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都是他最不擅长的科目,因此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是一旦理解了,贾放的立场却异常坚定。

  他向水宪深深一揖,说:“事不宜迟。眼下已经是非常之时,舍妹曾经说过,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子衡兄,现在必须做出决断了。”

  林如海却“咦”了一声,惊讶地问:“令妹……我怎么记得,那天在晚晴楼上说话的是令弟……”林如海好像明白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贾放却完全顾不得他未来的妹夫和妹妹之间的这段缘分了,他只管紧紧盯着水宪。

  “我从德安县流民营中出来,拜别四皇子殿下的时候,他曾交待过一句话,说是,盼我等做一个能救万民之人。”

  “我们现下必须加快行动,尽快将京中各大粮行的头寸挤爆,甚至可以采取非常手段,例如直接扣押一两家大粮行的存粮,杀鸡儆猴,才能令京中粮商放弃囤积,用他们的力量救民于水火。不如此则前功尽弃,最终只有那些玩弄权术,视天下生民如草芥的人攫取最大的利益。”

  水宪显然没有料到贾放有这样的决断,他这时已经完全冷静下来,重新坐回四方亭中的棋台跟前,拈出一枚白子,将它放置在黑子之中,然后将它翻过来,使它混迹在一群黑子之中。

  “你刚才说过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京里的粮行逼到墙角,只怕会伤到一个好人。”贾放这时也放缓了语气,他能理解水宪的犹豫。

  如果牺牲一人,可以救万民,到底牺牲不牺牲,救还是不救——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群体的道德难题。

  但是现在不是化解道德争议的时候,而是尽快采取行动的时候。

  “当初四皇子与家父主动前往西路德安县,兴建流民营,亦是不顾自身安危,自蹈险地,以求能救活十万百姓。四殿下如何想我不敢说,但是家父行事之际,从未将一人一家的福祉置于万民之上,包括他自身在内。”

  “活一人,还是活万人,说白了其实是一个关于个体还是集体的伪命题。多数时候个体的命运与集体的利益其实没有必然冲突,只是我们在找借口,认为两者不能兼顾而已……”

  贾放一旦开了话匣子,他说的便无人能懂。林如海和水宪都需要凝神仔细听,才能大致听懂贾放的意思。两人都觉得他这番话听来拗口,不似时人常用的言辞,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将两件事掰开来看,结论很简单:做必须做的,也做好牺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