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56





  经过今天这一遭,贾放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把四皇子的“特点”——他承认大哥贾赦的判断有些道理,口吃是四皇子一个非常明显的毛病,虽然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可以缓解,但是还是很容易被看出来。

  但是从四皇子说话做事的风格来看,贾放却觉得此人很对自己的胃口,是个埋头做事的“务实派”。

  入夜,德安县令在县衙后衙整治了一套席面,招待四皇子与荣国公父子二人。席上自然有一道油炸蝗虫,椒盐口味的,口感酥脆,香气扑鼻。

  但吃并不是这次聚首的主要目的。一开席,四皇子便请贾放说说他在德安县的见闻,并且问贾放,此处的“流民营”,可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

  贾放看看父亲,见到贾代善眼里俱是鼓励的眼神,便大着胆子,将他观察到的情况复述了一遍。他在复述的同时,会加以点评,哪里做得很好,哪里的细节还需要继续改进……

  贾放的老本行是建筑设计,建筑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因此需要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这流民营也是一样,是为流民们服务的,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首要目的。

  而贾放所说的内容也并不出奇,每日温饱、卫生、防疫、治安管理……这些内容,如果单拎出来,贾代善、四皇子,乃至德安县令,都非常熟悉。

  但贾放是用来自现代的思维方式,把这些要点都串了起来,他又是个极其注重细节的人,每每能提出些旁人注意不到的事。一席话说下来,无论是贾代善还是四皇子,全都听住了,完全忘记了动筷。

  “好!”

  待到贾放说完,四皇子拊掌大赞:“今……今日是,我到德安县来,最最最痛快的一天。”

  这位四皇子虽然口吃,但很明显情绪高昂,眉飞色舞,大约是因为贾放这一番话让他看见了隧道尽头的灯光,看到了灾难抚平的希望。

  但是贾代善却没有表露这种情绪,可能是因为他不便直接夸自己的儿子。荣国公皱着眉头,说:“但最紧要的一项,放儿还没有提到。流民营的粮食……到底还是个问题呀。”

  这就又回到了老问题上——德安的流民营建得再好,甚至将十万流民都挡在了京畿的西北面,但如果有朝一日断了粮,饥饿的流民会立马成为巨大的威胁。

  贾放赶紧小心翼翼地问贾代善:“父亲,流民营若要撑到今年夏天,需要多少粮食?”

  结果四皇子是接口回答:“若单只是这里的流民营,三四十万石粮食足矣。但是听说河北道由东路南下的流民现下已经聚在京城东边,人数不比德安县这里要少,所需的口粮可能更多……当然我们不能忘了,京城里还有数十万百姓,他们也是要吃粮的。”

  四皇子思路顺畅,说起话来几乎完全不停顿。很难想象他在面对很多人的时候会面红耳赤,结结巴巴,无法表达自己。

  贾放一听,只觉得一颗心不断往下沉。

  四皇子印证了他的猜测:桃源村有十万石稻米,但是还填不上这窟窿的十分之一。

  这时贾代善问贾放:“你从京中出来的时候,可知道粮价是多少钱一斗?”

  贾放在出京之前确实留意了一下粮价,这时都能答上:“粟米一百二十文一斗、小麦一百四十文一斗、去年存的稻米一百三十文一斗。”

  十斗是一石,稻米的价格在一百三十文一斗,也就是一两三钱银子一石——这样一算,贾放手里的那一批稻米实在能值不少钱。可是贾放没有半点欣喜。

  四皇子与贾代善也是满脸怒容。

  “什么?一百二十文到一百四十文?”贾代善说,“这些粮食的官价只在七十文上下啊!”

  贾放不由得想起来当初来大观园帮他打井的那个打井匠。打井匠一早就预言了京里粮价会涨,说是所有身家恐怕都要填在粮食这个窟窿里的。

  只是不晓得打井匠有没有料到,京里的粮价竟然比官价高了将近一倍。

  而这背后粮价飞涨的原因,恐怕并不全是需求供给关系所决定的吧。

  “官仓呢?难道官仓也不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吗?”四皇子愤怒地问道。

  贾放却抓瞎了:他完全不晓得官仓的事。

  贾代善却小声提醒四皇子:“四殿下,慎言。”

  这席间除了一个皇子、一对国公父子、一个县令之外,还有其他人。

  四皇子脸上立即隐去了愠色,平静地说:“无事,吃席!”

  这大转折转的——贾放暗中揣测,估计官仓开仓放粮的事宜是由京中监国太子在管理。这才是四皇子突然变脸的原因。

  但这皇室中人的养气功夫真是令贾放叹为观止。贾放感觉对方那脸上简直是罩上了一层川剧的面具,说变脸马上能变脸。

  *

  贾放第二日便从德安县离开,临去之前,他去四皇子处辞行。四皇子对他说:“德安……流民营,多多是按你……建言所建。”

  这位皇子大约觉得实在说话说得不顺溜,低下了头,顿了一会儿,才重新抬头望着贾放:“盼……盼你回京,也能,做……做一个救万人之人。”

  贾放只觉得心头一震:救万人……

  如果只是路边随手施舍一碗粥,舍几文钱,纵救,也只能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