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9章(1 / 2)





  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木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

  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道

  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

  习俗都不能违反。因此,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总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

  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若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会对客人更加敬重、

  客气。

  第319章

  吃鱼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

  在大陆城乡,不管是家庭或是饭店、餐馆,碗里、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

  或是鱼吃净了。可在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作客,甚而在饭店和

  渔家人一起聚餐,都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

  渔家饮食中还有其他种种忌讳,也颇具渔岛特色。

  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

  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

  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

  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现象,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

  筷子不能横搁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在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

  沿上,也是一大忌讳。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筷子横搁

  碗沿上,近似船搁礁状,因而就在渔村形成了筷子不能横搁碗、盆沿口上的习俗。

  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在渔村,特别是在渔船上,渔民洗

  鱼、烧饭、做鱼羹,总要用打水的小木桶往淡水舱打水,或往大海里打水。但渔民却称

  呼这打水的小木桶为“吊亮桶”,而忌讳叫“打水桶”。渔岛方言,“水”与“输”谐音,

  渔民盼望出海生产年年有盈余,忌讳输,因而就产生叫打水桶为“吊亮桶”之习俗。

  2.婚宴上特有饮食――芋艿

  在渔家婚宴上,你还能看到一道唯渔岛特有的饮食风景线:宴席上,会端上一大碗

  带皮烤熟的整个芋艿。一席婚宴,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菜,就算你大鱼大肉、全鸡全鸭,

  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上两道烤芋艿菜,吃喜酒的人就会夸奖东家

  客气,婚宴特别丰盛。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渔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

  是家中有客,总有一道红烧芋艿。“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渔民对奉化芋

  艿头更是珍视。

  四、渔民服饰习俗

  1.渔民衣着由来

  舟山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

  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

  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影响。

  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

  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

  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

  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袄衫袖口窄小,

  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2.渔民衣着款式

  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渔民

  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

  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袄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钮

  攀。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

  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

  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的特

  点和生活的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