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0章(1 / 2)





  景玄默继续说:“儿臣倒是记得那位老者的容貌,如儿臣凭记忆画出的画像,四处张贴启事寻?”

  半晌,景盛帝沉声道:“也好。”

  也好?是什么也好?好像皇帝老子是同意贴寻启事,而景玄默与歌细黛却是听出了别样的意思。

  到时,景玄默会把韩九的画像画出,徐知达必会认识言而无信的乡野名医。旦寻启事张贴后,就会提供线索,说此曾是闲清王府的园工。

  此举,自然而然的脱清了中毒事,使景玄默与歌细黛再被怀疑,即使被怀疑,也无力的证据。首先,景玄默表明知道歌细黛因何中毒,会追究此事;其次,言明了歌细黛中的毒是位陌生所解的,用象征着太子身份的玉佩换取的解药;以及,心再寻位老者,并心希望景世开能康复。

  知过了多久,景盛帝神色难辩的说道:“即日起,太子监国。”

  歌细黛怔,皇帝老子让景玄默行使监国权,便就是代替皇上早朝、批阅奏折、执掌国事,是放权的前奏?还是磨难的始端?

  景玄默伏地叩首,并推辞,郑重的道:“儿臣遵旨。”

  日出东方,景玄默的眼睛中,闪现过从未过的光芒。

  ☆、第91章 《荣华无量》0091

  在满朝大臣一再上书,劝谏景盛帝延缓禅让时,景盛帝出乎意料的颁了一道圣旨——太子监国。

  举国一片惊讶。事不关己者,惊讶的是太子殿下能在权势滔天的徐氏外戚的包围下,稳坐了太子之位。朝臣们的惊讶在于,景盛帝在满朝大臣皆不支持太子登基时,竟魄力的让其监国。众人不免猜测景盛帝的想法,而皇帝老子的心思一直是难以揣测的。

  景玄默领旨,从容不迫的踏进朝堂。

  顿时,群臣的目光齐刷刷的都锁定在景玄默的身上,睁大了眼睛看他如何打击异己、集揽皇权。

  想不到,景玄默下达的第一道旨意,十分的令人瞠目结舌——封五皇子为齐王,封六皇子为楚王,封七皇子为晋王。

  景盛帝有七位皇子,大皇子被暗杀惨死,二皇子谋逆失势贬为庶民后病死,三皇子是太子殿下景玄默,四皇子因意图谋逆且暗杀大皇子畏惧自杀,五皇子身染重病将不久于世,六皇子避世终日斋戒,七皇子神志不清。

  二、五、六、七皇子都是徐知达皇后所生,原则上,他们在强有力的外戚势力支持下,都对景玄默的太子之位构成威胁。然而,景玄默不仅不打击几位皇弟,却将他们都封为尊贵的一字王,扩建府邸,实封一千八百户。

  紧接着,景玄默下达了第二道旨意,依旧令人惊讶——五皇子齐王领户部,六皇子楚王领礼部,七皇子晋王领御林军。

  三位对景玄默有威胁的皇弟,都封成了王,还都有响当当的实权。特别是七皇子晋王的权利最为厉害,御林军是护守皇宫的军队,可谓是皇权的要害之处。

  景玄默的此举是何用心?

  歌细黛在听闻这两道圣旨后,不由得流露出佩服的神色。首先,景玄默是在向天下人表达他对手足情的坦诚与仁义。关键是表达给皇帝老子看,所谓的‘同室操戈’,在他这里是没有主观动机的;其次,一个人的权利越大,掌管的事越重要,越容易被抓住把柄。只要景玄默想制裁这三位皇弟,便能轻松的揪出诸多致命的借口。歌细黛认为,景玄默敢这样做,自然是他的势力网足够的密,足够的广。

  第三道旨意也跟着下达,让朝臣们松了口气——任用太仆寺卿赵田平执管都察院。

  朝臣们为何松了口气?

  提起赵田平,朝臣都知道,此人刚正耿直,有勇有才。近一个月,他频频上书景盛帝,劝谏景盛帝延缓禅让。并在早朝时,频频义正词严的当众劝谏。也就是因为赵田平的引领,满朝的大臣才都陆续的表态,请求皇帝延缓禅让。

  依朝臣们的猜测,景玄默掌权后,首先应该就把赵田平除去,或者是明升暗降的调离京城。令人讶然的是,景玄默非但不怪罪,反而极为宽宏大量的提拔。将赵田平由从三品的太仆寺卿,提拔成有极高实权的正一品。

  朝臣们本是在胆颤心惊,担忧景玄默会计较‘劝谏’一事。然而,景玄默对明目张胆与他作对的人,竟是容纳并惜才的加以重用,何况其它。此时,朝臣们松了口气。

  歌细黛在得知后,不由得笑了。景玄默的谋略确实高明,朝臣中怎么会有人突然上书景盛帝,提议延缓禅让?当然是景玄默安排的。

  景玄默先是让他的势力陆续向景盛帝上书,待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赵田平就出现了,公开的向景盛帝劝谏。在赵田平引领下,景玄默的其余势力都跟着当众附和。那些外戚势力见状,正中下怀,在观察之后,也开始上书。中立的朝臣见机行势,既然延缓禅让是大势所向,况且,景盛帝勤政爱民,于是,跟着上书。一时间,满朝的大臣都孤立了太子景玄默。

  这道旨意乃是一举三得:

  其一,让景盛帝知道太子没有势力集团,从未结党营私,满朝的大臣都是心向景盛帝的。即使将皇位禅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子也要倚仗皇帝的权威,从而让皇权至上的景盛帝认为,他的大权是不会旁落的。

  其二,都察院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在朝党之中的影响力极为重要。太子本是掌管都察院,既然将要登基为皇,自然要把官权交出去。于是,借机明正言顺的交给赵田平掌管。

  其三,让朝臣们看到太子的胸怀,他对极力排挤他的朝臣们既往不咎,反而还唯才是用。

  歌细黛在揣测出景玄默的用意时,不免称赞,他行事始终沉稳,步步为营。

  景玄默监国的第一日,所颁布的三道旨意,结结实实的砸中了徐知达,把她砸得咬牙切齿。他史无前例的优待皇弟,封王授权,徜若是她谋策推翻太子,便就是在天下人心中落下不仁不义的骂名。他又拉拢朝臣,稳固权威,真是颇有见识。她看出了他的养精蓄锐,也知道他断了她的后路。

  徐知达心中的恼意越发的盛,恼极。有人让她不痛快,她也不会让别人痛快。

  于是,在夕阳下,徐知达皇后面带微笑的出了安佑宫,前往顺承宫。

  顺承宫里的歌细黛很清闲,她正在紫薇树旁的躺椅上乘凉。在景玄默正式的登基为皇之前,她要让自己保持这种清闲,皇宫中人多事繁,授人把柄可就不妥。她要让景玄默顺利的即位继承大统。

  殊不知,越是往权力的巅峰走,越难享受得到清闲。丫环田田刚将红枣银耳羮捧来,便传来了一声尖细的高唱,“皇后娘娘驾到。”

  歌细黛将眉一挑,冲着田田笑了笑,悠然的站起身,不疾不徐的迎了过去。

  “臣媳参见皇后娘娘。”歌细黛躬身行礼,很自然的流露出了大病初愈的虚弱。

  “不必拘礼,本宫听说你中的毒已解,心中欣慰,特来看望。”徐知达的语声缓慢而温和,脸上带着关切的神情。

  “皇后娘娘亲自前来,臣媳受宠若惊。”歌细黛恭敬的致谢,便请皇后进正殿入座。

  徐知达和蔼的看了一眼歌细黛,步伐沉稳的向前走着。心道:此女真是气色很好,由内而外的娇艳,竟是比荣宠正盛时的桃妃还多了万般风情。可见,此女倍受宠幸。她一直不明白,此女为何能迷得住景玄默,景玄默可是人尽皆知的不喜女色。

  落座之后,徐知达缓缓地道:“本宫甚是不解,你怎会无缘无故的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