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予我千秋第82节(1 / 2)





  他对谢淳之器重,对谢淳之信任,对谢淳之厚待,在王府之中有目共睹。谢淳是他父皇的赐爱,是他难觅的心腹肱骨,更是他能够放心倚赖的得力臣下。

  其后的一年中,晋、平两国又有数场战事。谢淳在后方掌调军需物资,未有一丝谬误。晋军每一场胜役之后,皆少不了他及属下的汗水与辛劳。

  裕王特下王谕,嘉谢淳之功。王谕及赏赐发至齐康郡,谢淳并没有立刻动身返回始安郡,而是仅以一封回表敬谢裕王恩典。

  表至裕王府,裕王阅罢,看了一眼窗外春阳。那春阳之下,他曾亲手栽种的一棵青柏已长得枝繁叶茂,针叶郁郁,荫冠葱葱。

  他合下谢淳回表,没说什么。

  到了元烈三十三年初夏时,谢淳已有八个月不曾回到始安郡面见裕王。

  面对谢淳在督视军马府中的卓越表现,裕王未曾责问过他一回,每每提笔回谢淳奏表时,信尾总会叮嘱一句要他百忙之中顾好身子。

  如此之主、臣相得,令裕王府中众人无不心向往之。

  不久后,裕王的一位亲将在奏表中提到,谢淳已与齐康郡军器监提点公事纪盛的长女定下婚许之约,计于来年完婚。

  一侧,文乙垂首研墨,然久等不到裕王如常提笔回函。他稍稍抬头,看见那封奏表被裕王的手掌压在桌案上,而裕王则一动不动地沉默着。

  文乙不能确定他究竟在想什么。

  或许是两年前的冬至之夜,或许是谢淳与纪园之情深,或许是那一朵被纪园遗落在宴席间的簪花。

  又或许,是他自己从未动过的一颗心。

  半晌,裕王轻动嘴角,伸手取过笔,蘸了蘸文乙研好的墨,一笔一划地给谢淳写了封信,以作祝贺。

  这是头一回,在谢淳奏表未到之时,他主动提笔去信。

  文乙陪侍在旁,斟酌道:“谢大人与纪姑娘郎才女貌,此是美事一桩,想来王爷心中必定也为谢大人高兴。”

  “是。”

  裕王答说。

  文乙小心打量,但见他神色如常,才放下了一颗心。

  ……

  元烈三十四年夏六月末。

  蝉鸣直近傍晚才渐消停。文乙托着一碗冰镇乌梅汤,步入书房,进至裕王案前。可案上罕见地摆着酒盅,极少饮酒的人竟无事而饮酒。

  文乙愣住。

  饮了酒的裕王瞥他一眼,手指了指桌案,示意他将手中之物放下。

  文乙回过神,将乌梅汤放在酒盅旁。他垂首道:“小臣去为王爷准备解酒汤,王爷请稍候。”

  说罢,他便退走。

  裕王的声音自后传来:“谢淳,背叛了本王。”

  文乙一凛。

  他匆忙转身,“王爷醉了,何以胡言。”

  裕王的眼神很清明,没反驳,更没重复方才的话。他道:“文乙。你知不知,他为何要背叛本王?”

  麻意自脊椎一路蔓延至头顶,文乙极力维持住正常站立的姿势与神态,摇了摇头。他欺骗了裕王,因他十分清楚,谢淳是为何要背叛裕王。

  谢淳欲兵谏以止战,苦心筹谋近三年,谁料未发而先败。

  他不敢与裕王对视,他只想尽快离开此处,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速速发信报于齐康郡,叫谢淳知悉此变。

  他的嘴唇动了几下,才出声:“王爷必定是误会了谢大人……”

  裕王却是一笑。那笑中有悲悯,有痛惜,亦有怒意。裕王点了点头,可文乙却不知他点头是何意。他说道:“晋军在高凉郡大败,谢淳以身殉国。漕司在高凉郡的眷属,府中已派人去接了。”

  文乙耳中一阵轰鸣。

  他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在裕王面前告退离去,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循径一路走至谢淳居处的外院,直到他的双膝磕碰到冷硬的砖石,这惊来的痛感才让他从恍惚之中抽离而出,重新寻回神智。

  跪在地上的文乙浑身发抖。

  月轮斜出树梢,正挂在他的头顶,怜视着这般卑而微末的文乙。

  他想要悲愤地大吼,想要伤心地痛泣,但他一声都发不出,也一声都不敢发。

  这时的他,才后知后觉地醒悟。

  今岁在高凉郡设置随军漕司,是裕王之意。此举名为让谢淳独掌转运专权,实则是将他及文臣僚属从高凉郡的督视军马府中剥离出来。

  谢淳之死,是裕王所赐。

  而裕王此谋,不知已有多久。

  当初收悉亲将略有提及谢淳定亲的那封奏表时,文乙只专注于细察裕王对纪园究竟抱持着什么样的情绪,竟未察觉裕王知悉谢淳这等大事,竟是通由旁人之笔,而那旁人,是手握兵权的人。

  是那时?还是更早?

  或许早在当初谢淳仅以回表谢恩之时,裕王便已对他起了疑心?其后一年半的时间,经由谁人,经由何事,叫裕王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心中所疑?

  而裕王之城府,何其深沉,为何今夜会借酒对他诉出此事?